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学生党支部特此开展“新时代,青年说”系列活动。
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过了短暂却沉甸甸的一生,在这个36春秋里,他以犬耕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战斗不止,也正是他让“英特纳雄耐尔”唱响中国。1920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瞿秋白最早深入那里进行考察,实事求是地向中国人民介绍俄国革命后的情况。在他心中,这里有使人们觉醒的真理,有使中国从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种。因此,“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应当到那学到真理,把它播散给中国的劳苦大众;取得火种,把它点燃在中国的黑暗的大地。”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发表,歌中 international 一词本该译成“国际”,但他却写成“ 英特纳雄耐尔”,这一点,他特别做了说明,如此翻译,歌唱时则声调相通,真是异语同声、世界大同的兆象。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唱出“英特纳雄耐尔”的时候,中国劳苦大众却能和全世界的无产者们万口同声遥远共鸣。
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经叛徒指认,眼前这个羸弱的书生,正是28岁即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召集官员商议如何处置瞿秋白,戴季陶叫嚣道:“此人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于是,国民党很快下达了处决书。
6月18日,瞿秋白临刑前做了最后一次演说。他说: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是要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制度,使人人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坚信,这个理想迟早一定要实现,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他再次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英勇就义。
雄壮的《国际歌》是他革命生涯的序曲,是他革命生涯的陪伴,也是他革命生涯的尾章。虽然这首歌后来有过不同的版本,但瞿秋白留下的“英特纳雄耐尔”却始终没变。
毛泽东曾经高度赞扬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瞿秋白如今已逝去多年,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却留在历史的注脚里,留在国际歌的词句中,永远闪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