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学生党支部特此开展“新时代,青年说”系列活动。
“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困难时期的一个写照,充分展现出革命队伍中领袖与战士之间同甘共苦,互敬互爱的可贵精神。
1928年11月,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一个连队80多人, 有时一餐饭只有3斤米下锅,还需要搭配吃野菜。 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也都顶风冒雪去挑粮。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一天往返崎岖山路几十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朱德当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都装得满满的40斤,再加上他经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即使这样,他走起路来依然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佩服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 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 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 为防止战上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上了名。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后来,“朱德的扁担”这件事被同志们编成了首歌子: 朱德挑谷上场,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图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教育着全军每一个人,更激发了同志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条扁担就是共产党革命队伍中官民平等,“ 家的最好象征,代表着群众路线的红色基因。即使到了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发挥着它的时代价值。